在自言自語式地回答完回台灣的原因以後(可能很多人根本不在乎吧! orz),我想接下來有必要再回答兩個相關的問題:(1) 為什麼選擇在國內進修,尤其是「向外發展」基本上是大勢所趨;(2) 為什麼選擇進修?未來有什麼考量 ie. 打算做什麼。
老實說,也實在有必要好好回答這兩個問題,因為這是緊接著「為什麼回台灣」而來的問題。跟前一篇的問題一樣,這兩個問題也是陰魂不散似地纏著我,每隔一陣子就會再出現,最近一次是在上個星期五... orz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留到下一篇再回答 XD
okay,為什麼選擇在國內進修?(因為我愛台灣! 不行喔? XD)
如果閱讀本文的你是國內學生,接下來的答案可能會跳脫「傳統框架」(無論這框架是什麼),顯得非常突兀,因為這個說法我用過很多次,聽完的人大部分都會對我露出滿臉疑惑、百思不解的表情,所以我也不期待大家都能全盤接受或「吞下」(swallow it down)。當然,我並不想以某種西方優越感回答接下來的問題,也希望我的陳述盡量顯得客觀。如果其中表露我的情緒,在某種程度上,那也代表我最真實的立場和觀點,而如果可以,也請大家嘗試以「二代移民」或「僑生」的角度理解,因為我不是經過台灣傳統教育體制出來的學生,而雖然我經過西方教育體制和文化的洗禮,我也不是百分之百的老外或CBC,甚至因為家庭教育的關係而保有台灣文化的一面。
答案很簡單:基於現實考量,我選擇在國內進修,而我看到國內學位的價值。(I know, I know, hands down please) 當我拋出這個答案後,通常那種滿臉不可置信、異樣的眼神也隨之浮現在聽的人的臉上。(我現在也學會如何「欣賞」這些表情,有時後還挺有趣的 ^^) 你沒看錯,而我現在也確實在國內進修,繼續研讀我最有興趣的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如果你也是這行的「圈內人」,滿腹的懷疑和困惑大概已經漲到胸口,準備傾洩而出。最直接、也是頗合理的疑問是:國際關係是源自西方的學科,有機會的話,當然還是要到西方世界取經。如果以美國為西方世界的代表,美國無疑擁有目前世上最好的高等教育,是先進技術和知識的大本營,西方經驗絕非其他經驗可比擬。(可見Fareed Zakaria 的「後美國世界」,作者有提到美國高等教育)
同意,我完全認同上面的說法。作為從大學開始讀國際關係,又同時在離西雅圖僅三小時車程的溫哥華長大的我,當然知道美國龐大的影響力。能在西方世界成長,我也感到非常幸運,一方面獲得「英文」這個無價的語言工具,一方面也在加拿大的多元環境裡得以接觸不同文化;兩者對國際關係的實務面皆有重要影響。與這樣的文化體驗相較,對許多台灣學生而言,熟悉到不行的在地文化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吸引力,因為已經熟到「習以為常」的地步,新鮮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流失。另外,英文可說是全球化時代的語言,有了英文便可與國際接軌,就找工作而言,當然也是大幅提升個人競爭力。
然而,就僑生或二代移民的角度而言,上述說法只說對了一半,不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原則。但很不幸地,當下台灣高度競爭的環境已將前述說法內化,而至少在台灣,「英文決定論」和「西方決定論」大致上還適用。這不是台灣獨有的現象,我相信在很多未接受早期英屬殖民影響的地區,對西方強大的影響力和繁榮多少有所憧憬,內部也必然掀起對英文的狂熱。老實說,西方人在這種社會裡簡直是如魚得水,因為西方文化在某種程度上被推到所謂「文化霸權」的地位,而普羅大眾也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對西方產生認同,最終在社會力量的推動下形成某種「崇洋」的集體認同。
聽起來像是批判的言詞,其實不然,因為我的重點在於必須對這種現象進一步反思。你說,我是不是扯太遠了?我覺得這些想法釐清後,問題便能迎刃而解,我的答案或許也不在顯得那麼奇怪。
就現實而言,經濟能力當然是首要考量。除了有幸申請到獎學金或家境還不錯的少數人以外,經濟負擔絕對是出國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當然,許多大學都有提供獎學金的機會,但千萬別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佼佼者也有同樣的想法,因此整個大環境充滿高度競爭。我坦承在這方面或許自己有點保守,不願放手一博。我唯一的辯解是,經過研究所申請失利的前車之鑑,我覺得我的能力可能還沒辦法和全球最聰明的一些人競爭。會英文又如何?世界上千千萬萬的人也會。借鏡歷史,這可能是某種「研究所症候群」(與美國的「越戰症候群」(Vietnam syndrome)相同)作祟。另外,如果將最終學歷的標準定的較高(如美國長春藤盟校),小弟真的沒法誇口說有把握申請上任何一間學校。個人能力限制當然是重要考量,而又回到基本問題,假設沒有拿到獎學金,即使僥倖申請上學校,有辦法去讀嗎?美國較好的私立學校學費貴得嚇死人(長春藤盟校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貴族學校),在家裏經濟無法負擔的情形下,整個問題是難上加難。電影"21"裡主角的情形有助於理解我的說法,所以只能怨嘆自己的賭技不佳... XD
第二個考量是離家近。或許由於台灣從北到南只需要六個小時的關係,地緣關係好像不是一個強而有力的理由。然而,當你曾住在一個往北開八個小時還沒有辦法離開同一個省份的國家時,地緣因素就變得非常重要。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當我對一些國內學生提出這個理由時,他們總不太能理解,但同樣的理由,西方人總是能很快理解。在台灣,連台北都不想去確實是滿奇怪的想法。
當然,我也有考慮台北的學校,早在當初要回國的時候,台北就是首選。沒去的理由和第三個考量有關,即我認為我在台中能獲得我想要得到的東西。讀到這裡,我想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我奇怪至極,是否純粹只是想標新立異、吸引大家的注意罷了?
我可以理解為何國內多數學生想往台北發展,而我也同意有機會也應該往北發展。理由很多,不外乎學校名字比較好聽、圖書資源比較多、工作機會比較多、可接觸更多老師、資訊更流通、社會認同度較高(a seemingly sad truth in Tw...)等。在上述所有理由都成立的情形下,中興大學的價值在哪裡?可進一步追問,國內學位的價值在哪裡?
我相信人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動物,雖然未必是絕對理性,而對不同的個人而言,理性也有不同的詮釋。
最直接的理由應該是我認同現在所在的系所,無論外界的批評和評價如何。關於輿論以及具有「挑撥離間」作用的學校排名,我的回應是:就學校的選擇而言,是否沒有個人認同存在的空間?在凡事強調客觀、科學的時代,諸如認同和興趣等帶有個人情感的東西,似乎容易被眾人斥為無稽之談,因為理想和現實之間往往有落差。然而,就繼續進修而言,至少還是必須立基於某種程度的興趣之上。許多人或許有無比的能耐,能長時間忍受毫無興趣的東西,但人真的有必要活的這麼痛苦嗎?尤其是當你今天握有選擇權的時候。
當然,空有理想是無法填飽肚子的,總有其他的理由促成個人認同。首先,我認為國政所老師的學術涵養整體而言頗高,皆學有專精,不失為國立大學的水準。見仁見智,定有許多人不同意我的看法,但我必須指出的是,若放眼美國,並不是所有的「好」老師或大師皆齊聚於所謂的頂尖學術殿堂或金字塔的頂端(當然,這個說法帶有價值判斷)。例如,知名學者Bruce de Bueno Mesquita任教的紐約大學是不是頂尖大學,我想可能見仁見智吧! (尤其在紐約州附近又群聚一堆長春藤學校) 其次,我從指導老師學習到許多知識和待人處事的方法,不僅挑戰我既有的觀念,也帶給我新啟發;好老師是可遇不可求的。另外,就圖書資源而言,全球化時代的好處是網路可以克服這方面大部分的困難,雖然就中興大學而言,資源仍有擴充的空間。
就研究室、電腦等空間和硬體設備而言,絕對足以應付國際關係研究。就某種程度而言,現在的環境比UBC政治系的環境有過之而無不及! 當然,或許Buchanan Building(UBC政治系所在地)現在好多了也說不定...
我想留在台中的主要理由就這幾個,至於其他前述的相對劣勢,可歸咎於國家整體結構上的因素。不幸地,在觀察到中國大陸內部發展不均的同時,台灣似乎未能汲取教訓,適度調整國家發展的方向(我想,現階段很多人應該也還無法接受這種想法)。
好了,扯那麼多,終於快到結尾了(現在是凌晨五點半)。如果前面幾個理由還沒有辦法說服你,我想我失敗了,但我想呈現的至少是我的理性選擇,無論它看起來多麼地非理性。
最後,身為繼續在國內打混的「異類」--- 看似有條件出國,卻選擇留在原地打轉 --- 我想我也必須為作出同樣選擇的人說點激勵的話,雖然個人背景和條件不盡相同。老師們說過的話就不必重複了,在這裡說點不一樣的。
至少從半個西方人的角度來看,台灣的學位等同於世界各地的學位(a degree is a degree),內涵也大致上相同,僅就文化意涵上有些許差異。文化在社會科學和人際交流方面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僅作以下思考:在文化交流的場合裏,請問一個西方人士會比較希望與一個擁有相同背景的人交流互動,或與一個不同背景的在地人交流?當然,必須遷就於個人,但至少我的親身體驗是,後者享有絕對的優勢。在全球化的時代,美國高等教育將持續發揮磁吸效應,持續吸引世界上最優秀的學生,製造一批批受西方影響的人才,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深信原意絕非在培養擁有同樣思維的人,更高的期望可能是將西方與其他思維進行結合,互補長短。就這層意義而言,英文只是與西方世界(乃至全世界)搭建橋樑的工具而已,更深的意涵是地方文化。語言固然重要,但是在達到可以有效傳達的程度以後,文化便成為最重要的東西。國內學位在文化的意義上絕對不輸國外學位,甚至在某些場合略勝一籌。重要的是如何表達台灣的文化內涵。
(待續)
所有音樂僅供試聽﹐請於試聽後24小時內刪除。請購買正版支持您喜歡的歌手! all tracks are for previewing only. please purchase the album to support your favourite artists!
click for a list of updates!
華語專輯chinese 日語專輯 japanese 韓語專輯 korean 英語專輯english
Saturday, January 08, 2011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