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8.23:
2008.8.25:
2008.8.26:
2008.8.28:
may music fulfill your soul~ 無論在岸邊靜靜聆聽"聽海"... 或在擁擠的公車上聽那首"天天"... 音樂即是靈魂...總有那能撥動你情緒的音符... 無時無刻...隨時隨地地...轉啊...轉啊...轉......
蕭萬長昨日出席由時報文教基金會舉辦的「面對公與義:台灣經濟新局與發展」研討會,以貴賓身分致詞。
建立更公平的市場機制
蕭萬長指出,今年以來,美國次級房貸風暴擴及全球,加上石油、貴金屬及糧食價格飆漲,全球面臨高通膨的大考驗,而中國這個全球經濟成長最快的引擎也在改變,這些新的變數都在考驗台灣,現在國家正處在新的發展轉捩點。
面對全球經濟新局,蕭萬長指出,首先要先確立現階段台灣總體經濟目標是什麼?蕭萬長強調,台灣是一個經濟逐漸成熟的經濟體,不可能再以經濟成長為唯一目標,但若經濟沒有成長,也不能實現社會公義與永續,因此經濟要持續成長,就要加強競爭力,並進行創新。
鬆綁兩岸經貿改善稅制
在加強競爭力方面,蕭萬長指出,一方面新政府要改善制度面,建立更公平及更有效率的市場機制,例如目前提出的鬆綁兩岸經貿,改善財稅制度等,都是在追求更完善的自由及有效率的市場機制,讓台灣與全球建立良性而緊密的連結。
除了完善市場機制外,還需要創新。蕭萬長指出,經濟成長動力有三個包括要素、效率及創新的驅動,台灣目前正從自效率轉型至創新驅動,觀察鄰近國家,韓國及香港及新加坡都已成功轉型。
租稅公平落實社福政策
蕭萬長引用世界經濟論壇(WEF)數據指出,二○○七年台灣創新指標排名為球第九名。
蕭萬長表示,台灣創新表現不差,但近年國內人均國民所得停滯不前,主要是因為台灣研發附加價值偏低,必須依賴技術輸入,加上台灣產業以代工為主,缺乏創造新市場能力。
他進一步透露,未來新政府會成立合作平台,協助企業打造國際品牌,分攤研發風險,並培育創新人才。
至於在實現社會公義方面,蕭萬長指出,要有完善的社會福利政策,也要讓租稅公平,像已經提出的「勞動所得稅抵減」制度就是一項有效政策,但社會公義能不能只靠社會政策來保障,未來新政府制定經濟政策時,也要考慮到對所得分配,外部成本分攤是否公平等影響。
低價油電不符公平正義
蕭萬長強調,目前國內的油電價格,被行政手段壓制,以致無法實現使用者付費的原則,表面上,大家享受到低價油電,其實用電用油最多的人占最大便宜,其他人被迫分攤成本,這是不符合公平正義的做法。
另在實現永續發展方面,蕭萬長指出,全球現已面臨暖化等生態危機,環保不再是道德訴求,而應化為實際政策,政府與民間都要體認永續發展的意義,新政府一定會以實際政策實踐。
中國時報 2008.05.04
在美國次級房貸風暴衝擊下,今年國際環境出現很大的變化,美國經濟陷入衰退,信用緊縮問題嚴重,同時國際原油價格居高不下且全球發生三十年來最嚴重的糧荒,亞洲各國均面臨通貨膨脹壓力。所幸,亞洲各國區域內的貿易穩定成長,逐漸與美國「脫鉤」,美國的經濟衰退對亞洲各國的影響不會太大。劉遵義期許台灣抓住機會,加強與金磚四國發展經貿與投資,因為這些國家受到衝擊都不大。
向來持樂觀態度的劉遵義指出,未來亞洲各國經濟占全球的比重會持續增加,東協加三(中國、南韓與日本)自由貿易區的角色會越來越重要,台灣當然不能被排除在外,完全被邊緣化,他相信在兩岸進行自由貿易往來之後,台灣積極爭取加入東協加三,有許多變通的辦法可以進行。
近年來積極鼓吹建立「法治市場經濟」,中國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吳敬璉指出,兩岸隔離這麼久,應求同存異,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趕快恢復談判,搭建正規的合作平台,可以創造許多商機。台灣產業不能一直替外國企業做代工,這樣附加價值太小,未來兩岸產業如果聯合起來,可以在國際市場上進行更高層次的競爭,例如,兩岸在爭取制訂國際電信標準技術規格方面,機會很大。
準經建會主委陳添枝更具體提出,台灣未來要高舉「品牌」的旗,走「服務」的路。他一針見血指出,台灣有許多優勢,但也有一項缺點,即市場太小,任何一個企業要變成全球性的企業,不能只靠台灣的市場。亞洲有二塊很大的市場,中國與東南亞,未來,台灣要走向服務經濟,不僅製造業要加上服務,本地的服務業也要有全球視野,才能邁向海外。
坦白說,兩岸在不同的政經制度下,雙方隔離這麼久,在各個層面都缺乏了解,官方更缺乏正常溝通管道,難免產生誤解與異見,未來要打破這些隔閡,雙方都需要以最大的誠意出發,共同解決問題。例如台灣一直希望參與國際組織的空間,大陸方面應予以尊重與適度支持,否則一味地壓縮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將使好不容易開啟和平契機的兩岸關係,再度走回頭路,甚至回到原點。
此外,由於兩岸的經濟規模先天上存在極大的差異,未來經貿進一步合作後,在涉及國家安全方面仍有現實面的考量,例如台灣如何在科技產業上保持既有的技術層面的優勢?一旦台灣的高科技流向大陸,未受到智財權的保護,可能影響國家安全或產業的優勢,這都是未來要面對的問題。也有學者未雨綢繆指出,未來大陸國有企業可能併購台灣重要的高科技公司或銀行,例如先前大陸的聯想買下美國IBM電腦部門,同樣情況如果發生在台灣,新政府要如何面對社會的觀感呢?
五二○之後,兩岸經貿開啟新紀元,和平的橄欖枝帶來許多新希望,台灣的經濟動能有賴內需的提振。民間企盼已久的直航、陸客來台觀光與人民幣在台自由兌換,兩岸經貿的進一步開放,的確為兩岸企業帶來許多商機,在一片開放樂觀氣氛下,未來開放的腳步一定要走穩,才能真正讓台灣經濟開創新局。
中國時報 2008.05.04
時逢每年台灣大學院校碩博士班海外招生之際,亦碰巧與新年和學期末同時,筆者認為有必要借機回顧開學迄今的個人經驗,以供考慮是否返台升學的家長與莘莘學子參考。回顧過往,一年前,筆者與當下盯著螢幕上的申請書的家長與準畢業生有相同的疑惑:台灣的大學是什麼?研究所如何?師資與內部資源如何?對眾家長與學子更重要的問題可能是:我的中文能力夠嗎?能應付課程嗎?老師難嗎?台灣學歷有價值嗎?─── 我能畢業嗎?上述皆非易答之題,且許多牽涉到教育制度、社會環境等大問題,但筆者希望僅以至今自身體驗為鑒,簡單地探討上述問題,提供淺見。
筆者與現正考慮返台升學的學生們有大致上相同的背景,自幼於他國成長,長期居住他國。筆者大學時就讀卑詩大學(UBC),主修國際關係,於四年畢業。由於卑詩大學無國關研究所,且家人有意返鄉,台灣亦正提倡對外招生,台灣的研究所自然被筆者納入考量內。與今年相較,去年政治相關學系開放的名額較少,國關領域的名額更屈指可數,因此筆者填寫申請表時,心裡並無太大掙扎,以國立大學相關科系填起。筆者曾考慮轉換科系,但基於北美研究所大多優先考慮本科學生的考量,故保守性地針對政治系申請。三月申請,六月放榜,筆者被國立中興大學錄取。筆者於七月中返台,準備入學相關事宜,探視學校環境,九月入學。
由於長期居住國外,初入學時,筆者與初入大學時的生澀之姿相似,全副武裝,戰戰兢兢地面對所有的人、事、物。或許久居加拿大,習慣了當地較冷淡與各保其身的社會型態,對於返鄉後,陣陣窩心的人情味,實倍感不知所措的溫馨。班上同學相處和樂融融,其並未因筆者的特殊身份而排斥筆者,反而邀之與其同樂、共遊、談天等,建立了良好的友誼。關於所上的前輩,皆以「學長姐」稱呼,已示對其的尊重;所上前輩亦與後輩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然而,身為系上唯一的僑生,筆者認為之所以自己能無太大衝擊地融入其中,全賴中文的溝通能力與自身的謙卑。當然,若與台灣當地學生的中文程度相比,不足稱奇,但中文的運用與低調的作風有助於拉近與同學和老師間的距離,更容易適應當地文化與學生生活。反觀外籍生,所上本屆來了四名,但由於不諳中文,使他們與當地生存有距離感;加上文化背景的不同,容易造成誤解,融入台灣的生活型態更是難上加難。雖然僑生也可能會被另眼看待,偶爾被蜚語中傷,但筆者深信實際的行動與努力會為他人所肯定的。簡而言之,中文是必要條件,於文科和社會科學更僅為基本條件。
關於學校本身,筆者相信許多讀者對台灣的大學比筆者了解更甚,今網路資訊也頗為充裕,於此便不多談。就筆者個人觀感而言,學校名聲固然重要,其名聲背後必有其因,但學費、興趣、生活便利等因素皆需納入考量,使最後的選擇更能符合個人需求。筆者去年獲取錄取通知時,僅被中興大學錄取;聯招會採由前至後的錄取方式,僅分發一名額,因此填寫申請表時需格外慎重。另一方面,關於上課情形,上課方式皆採討論班形式進行,老師皆以中文授課。許多大學雖提供英語課程,但此項作法似乎剛實行,制度尚未建立,英語課程不多,故仍以中文課程居多。然而,以國關為例,許多課程採用英文的原文講義,報告也可以英文撰寫,因此中文程度稍差的學生不必過於憂心。課程難易依個人的適應能力而定,學生僅能全力以赴。
最後,筆者認為返台升學最需考慮的重要問題為:台灣學歷的價值在哪裡?或許對於許多習慣西方文化,追求名校學歷的學生而言,不僅台灣,他國學歷的相對價值均有限,但筆者認為台灣學歷還是有一定的價值存在。固然台灣當下學歷氾濫,社會的學歷需求亦驟升,但對於僑生而言,入讀台灣的研究所有助於對台灣文化,甚至中華與東方文化,有進一步的認識。對於滯立於東西文化的分界線與人生的交叉口的華裔準畢業生,台灣的研究所提供的是一種久被遺忘的東方思維,能與西方思想匹敵的另一種思考方式。於東西文化正求互相了解、合作與發展之際,僑生的最大優勢在於其對東西文化深刻的體認為單一文化學生所無法理解的。面對國界敞開的世界,對不同文化的了解為基本條件;一昧地浸身於單一文化中可能不自覺地使祖國或異國文化的精隨成為盲點,縮限自己的視野,枉費僑生的特殊地位與優勢。
另一方面,對有心繼續深造的學生而言,台灣的研究所無疑提供與他國大學,尤其是亞洲學校,接軌的一個跳板。逞地利之便,透過台灣的大學與韓國、日本、美國、英國、德國等地學校進行交換學生的途徑多不勝數,走訪台灣各大學的機會也隨之遽增,與諸多北美學校相較,有過之而無不極。再者,許多學校皆提供獎助學金、工讀機會、語言學習管道等資源,與北美大學的校內生態大不相同,僑生可善加利用。僑生於校內可加強自身的中文能力,並透過工讀機會賺取生活費與學費,於校外可感受台灣人情味濃厚的社會氣息,以及踏訪各旅遊勝地,感受台灣文化,學習與休閒兼得,何樂而不為。僑生與赴他國留學的台灣本地生和赴台就讀的外籍學生最大的差異即為其所須扮演的中間人角色:雙方之間的溝通管道,連結東西文化的橋樑。倘若具備若干條件,豈不為一項罕見的競爭優勢?橋頭相接利之於人,惟恐無木擔此大任。
(筆者現為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一生。)